Scientific &
Technical Report
本站首页

行走的水产“课堂”——湖南文理学院水产生物教师团队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时间:2019-11-26 阅读量:5

行走的水产“课堂”

——湖南文理学院水产生物教师团队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 记者 杨娟 张振中)“要想提高甲鱼品质,就要改善池塘养殖带来的弊端,尽可能实现生态养殖。”11月15日,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塘镇河洲甲鱼养殖基地,罗丛强博士正在给公司员工指导生态甲鱼的养殖技术。

罗丛强是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院“水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创新团队”的成员之一。在湖南,这支水产生物教师团队,经常行走在三湘四水,把课堂搬进“田间”,行程数万公里,培训数千次,服务上万人次。

通过“行走的课堂”,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院“水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创新团队”为湖南水产行业培养了大批“贴心”人才,其中有5名企业高管、20余名技术骨干、50余名技术人员、300余名一线专技人员和不计其数的农民,年产社会经济效益达4.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达2400元/年。

“这支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实干、实在’的‘三实’应用型人才,为水产养殖企业培育了不少骨干,让不懂技术的农民提升了水产养殖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武深树如此评价。

图为:杨品红教授带领学生在基地检测水质。

“课堂”搬到田间,培养“三实”水产人才

这一团队的带头人,55岁的杨品红有一串串“闪耀”的荣誉和头衔: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然而,在他本人看来,他目前唯一的身份就是教书育人的老师。

曾经在科研一线做研究,又在农业企业任职数年的杨品红,对乡村农业人才匮乏颇有感触。正是发现水产人才青黄不接,2012年,杨品红在公司风生水起时,主动卸任上市公司总裁职务,全身心投入学校,专心专一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普通教师。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而人才是关键。而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很难让大学生真正爱上农业并愿意返回农村,因此报考农业专业第一志愿的学生本来就少,多数为调剂生。如果不加以引导、激发兴趣,这些学生就会丧失信心。

如何为农村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水产人才?杨品红认为,首先要稳定军心,从思想上让青年学子爱上这一行。入学后,老师会把思想不稳定、对学水产感觉没希望的学生,带到“大湖股份”、“普利农业”、“今珠生物”等企业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其从被动调剂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院提出了高水准实施符合学生个性化职业需求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意愿、自身优势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科研型、技术型、管理型三大培养方向。其中科研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管理型”重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主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生产、行政管理、技术推广等一线管理、决策能力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型”针对企事业生产一线和“双创”人才需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企事业“一线”的主力或自主创业的“老板”。

2014级学生孟昱林的话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活’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与学校双向选择,确定自己喜欢的培养方式。

针对水产专业应用性极强的特点,该团队从市场用人需求着手,探索水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把一些课堂搬进田野,增强了教师及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具体而言,通过“三师”老师(社会管理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学校研发专家)、设置“三课”(基础理论、实验实习、实践顶岗)、实施“三法”(专题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参与教学法)、运用“三控”(三线监控:教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教学督导辅助工作线,三级监控:学校、教学院、教研室,三评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培养“三实”(实干、实用、实在)和“三干”(肯干、能干、想干)人才。

“这里的毕业生实践经验丰富,而且服务基层‘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好用而且实用!”11月12日,正在湖南文理学院招聘应届生的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服务合作企业,壮大社会水产骨干

“科研成果好不好,最终要看能不能落地,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从单打独斗搞科研,到带领企业起死回生,再到如今教书育人,杨品红坚持认为,高校教育一定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位于“鱼米之乡”常德的湖南文理学院,其水产专业更应该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深度转型”。学院水产专业组织教师团队积极协同攻关重大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联合共建高水平应用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学院联合全国最大的行业龙头老大—大湖股份、国内知名企业—顺祥水产、天泓渔业、今珠生物等,通过学校输送优质高端的教师顶岗,如杨品红教授、韩庆教授等大型企业的顾问、总工、副总和总裁等岗位,企业依赖教师团队,从技术到管理、从创新到品牌、从产品到营销、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与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文理学院和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每年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并多次组织公司人员技术培训。

2013年,以育苗为主的湘云公司接连遭遇严重的“死苗”危机。育苗孵化失败,导致整塘鱼苗死亡,苗种生产不出来,公司只能赔本。

湖南文理学院水产生物科研团队对基地水质进行监测,找出症结,原来是基地附近的孵化池水源受到污染,导致鱼种孵化失败。随后,专家对症下药:从6公里之外的沅江引水,同时,增加池塘有益菌含量改善水质,有效化解了危机。

多年来,杨品红领衔的专家团队与湘云公司携手,将野外捕捞发现的优势鱼种“巴掌鲫”不断提纯复壮,使“洞庭青鲫”成为公司畅销品种,并获得大面积推广养殖;专家团队还将性子躁、不易成活的翘嘴鲌、蒙古鲌等通过人工驯养,改变其习性,使其成活率从以前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让高档淡水鱼游上了“市民的餐桌”。

“高校专家团队接地气下企业,既给我们技术及管理做培训,壮大了企业水产骨干力量,也让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效益。”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福忠说。

图为杨品红教授带领学生做实验

辐射广大农民,提升基层种养技能

“过去我们把甲鱼抓进温棚过冬,放肆投食,让其快速生长,完全不顾鱼的品质好不好;现在,我们让甲鱼自然冬眠,用慢生长换取高品质,获得高效益。”在河洲甲鱼养殖基地负责生产管理严九银笑着告诉记者,在湖南文理学院水产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纷纷摒弃速养法,养殖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亩增加到2万元/亩。

洞庭湖畔,近水楼台,得益于湖南文理学院水产专家的言传身教,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生态科学养殖的方式并获得收益。

针对农民土地流转、资金缺乏、产品卖难等问题,杨品红教授团队指导农户和企业建立“土地银行、金融银行、产品银行”+“一站式全程化服务体系”的“3+1”乡村振兴新模式,生产全过程由“技术团队+企业联盟”完成,农民无需资金、技术、机械,只需按“生产技术”要求管理,获得收益。

王云教授团队在石门、张家界等地山区开展太空莲、双季茭白等水生植物种植,并套养泥鳅、鲤鲫、麦穗鱼等;王文彬教授团队在张家界、新化县等山区开展稻田养鱼扶贫项目,开展“稻鱼+”多链式综合种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而随着种养结构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方式在湖南兴起,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院“水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创新团队”的足迹已从洞庭湖畔拓展到三湘四水。

“行走的课堂将永不停歇!”正如杨品红教授所说,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儿去。

报纸名称:农民日报
主办单位:农业部
主管单位:农业部
出版地:北京市
刊期:周六报
开版:对开8版
国内统一刊号:CN 11-0055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5号
邮编:100025
电话:010-85834401
EMail:nbbgs@tom.com
网址:http://www.farmer.com.cn/